扬州

首页>地方频道>扬州>要闻

扬州大学今迎建校120周年华诞——百廿扬大正青春

  “扬州大学,通州溯源,六校聚合,屹立苏中。”

  在奔流激荡的历史大潮中,扬州大学的办学史诗,纵横两个甲子,历久弥新、熠熠生辉,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今天,扬州大学迎来建校120周年华诞。

  120年前,通州兴学、奠基立业。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南通兴教办学,开创我国近代民办教育的先河。其1902年筹办的通海农学堂和通州师范学校,是今日扬州大学百廿校史的源头。

  70年前,迁至扬州、艰苦创业。1952年,苏北农学院、苏北师范专科学校在古城应时而生。此后,其他四所大中专院校相继在扬建立。一部镌刻着扬州大学前身六所高校艰辛创业史的辉煌长卷徐徐展开。

  30年前,六校聚合、共建大业。1992年,在扬办学的六所高校在全国开创合并办学之先河,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奏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序曲。

  新时代,以质图强、力争一流。合并办学30年,扬州大学循着“联合-合并-调整-提高”的改革发展之路,从体制整合到要素融合,从学科竞合到文化化合,为百廿文脉传承续写崭新华章。

  百廿光阴,春秋代序,岁月如歌。在历史轴线上,扬州大学始终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扬州大学一直以创始人张謇先生的‘教育兴国’宗旨淬炼初心,以‘坚苦自立’精神强化内涵,以‘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理念勇担使命,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立德树人,奋力开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扬州大学党委书记焦新安说。

  “坚苦自立,实学研攻,往绩可述,来绩无穷。”今日之扬州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大力推进学科融合发展,形成了“文科底蕴深厚、农科优势突出、科学人文交融、分类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校百强并持续攀升,连续获评江苏省属高校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第一等次,在培养卓越创新人才、开展科学教学研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推进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做出了卓然贡献。

  心怀家国,顶天立地著文章

  近年来,扬州大学坚持心怀“国之大者”,实施“顶天立地”战略,以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7个江苏省优势学科、11个ESI前1%学科为牵引,在服务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种源安全、健康养殖与食品安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双碳”战略等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展示了“扬大担当”。

  “学校充分发挥农科传统优势,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前沿方向,聚力创建一流学科,聚焦培养一流人才,以持续性产出的高质量农业科技成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扬州大学校长丁建宁说。

  农科是扬州大学的传统优势,多年来,学校形成了服务“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的农业食品安全优势学科群,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7项。“十三五”期间,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全覆盖”,为牢牢端好中国人的饭碗贡献了“扬大力量”。

  “作为长三角区域‘第一粮仓’、我国南方最大的粳稻主产区,江苏稻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说。在他的带领下,扬州大学作物学学科围绕粮食安全这一重要命题开展研究,并取得累累硕果。近5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项,产生了极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018年,由张洪程院士领衔完成的“多熟制地区水稻机插栽培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成果在苏、皖、鄂、赣等地大面积示范推广,仅在2015至2017年间,就累计应用8952.7万亩,新增效益114.9亿元。

  基因Ⅶ型新城疫新型疫苗,是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城疫疫苗,也是首个有效防控鹅新城疫的疫苗,可同时预防鸡群和鹅群中的新城疫。截至2019年,该疫苗累计生产销售75.1亿羽份,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为养殖企业增效50多亿元。2019年,该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领衔这项工作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刘秀梵。近半个世纪以来,刘秀梵带领兽医学研究团队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围绕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畜禽健康养殖、人兽共患病防控等国家重大需求,研创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创新成果,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作出了卓越贡献。如今已81岁高龄的刘秀梵院士,依然活跃在动物传染病学研究的前沿。

  2018年、2022年,由刘秀梵院士领衔的“动物传染病学教师团队”和由张洪程院士领衔的“水稻丰产优质技术创新教师团队”先后入选教育部首批、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自然科学研究要有‘顶天立地’的胸怀,人文社科研究也要有‘顶天立地’的气度。要通过不断创新,凝练优势和特色,培养学术队伍,构筑研究高地。”丁建宁说。

  从“中国宝卷研究”到国家清史工程之《清宫扬州御档》研究,从《扬州通史》纂修到打造淮扬文化研究“新高地”,从服务南水北调工程到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贡献智慧……作为地方综合性高校,扬州大学不断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人文社科研究守正创新,书写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篇章,走出了一条“顶天立地”的发展之路。

  近十年,学校承担完成了《清史·朴学志》等一批重大项目,获得人文社科类省部级成果一等奖16项,其中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1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累计发表人文社科类高水平论文近3000篇。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育英才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大德大智大气和鲜明扬大烙印的一流人才。”焦新安说。

  多年来,扬州大学诞生的道德典型层出不穷。“挣钱大赛”大学生群体、寒夜跳河救人不留名的大学生仲磊等9人(群体)入选“中国好人榜”“江苏好人榜”;勇擒歹徒的女大学生刘丹、徐夏,被授予“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群体”荣誉称号;退休后立志为学生再作300场报告的杨福新教授获江苏省道德模范提名奖……扬大师生用实际行动为立德树人培土浇水。

  学校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全国率先开展“卓越教学”探索与改革,大力推进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模式变革、教学体系重构,有效激发了人才培养的活力。

  2016年,首次通过《扬州大学本科教学卓越框架》,系统构建了本科教学内涵式发展的“四梁八柱”。不久前,学校又公布该框架的“2.0版本”,进一步制定专业品牌化提升、一流课程建设等“八大战略”,擘画出多元融通的教学改革蓝图。

  近十年,扬州大学教育教学的品牌引领效应不断凸显:获批2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3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国家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1项;2名“土生土长”的院士、60余名国家级人才领衔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创新创业教育赋能一流人才培养,为青年学生铺就梦想之路。”焦新安说,通过构建“三联三融,四位一体”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自2017年以来,学校先后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实现了高校创新创业领域国家级荣誉的“大满贯”。此外,还多次获得中国“互联网+”大赛金奖,连续7次捧得全国“挑战杯”竞赛“优胜杯”。

  为鼓励学生投入创业“实战”,扬州大学搭建了占地9100余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和24000余平方米的大学科技园,目前入驻创客企业125家,创造产值超1亿元。学校还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及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400个。

  “我们依托学科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推动一流人才培养,为学生人生出彩搭建广阔舞台。”丁建宁说。

  从“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帕米尔高原上的“白衣圣人”吴登云,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麻风村里的白求恩”董淑猛;从培育出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的科学家孙强,到“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当代作家毕飞宇;从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杰出兽医”陈淑芳,到返乡创业、投身乡村振兴的全国人大代表鲁曼……扬州大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学子。

  如今,数十万校友正带着扬州大学的鲜明烙印,在海内外各行各业筑梦逐梦、建功立业。

  道启未来,踔厉笃行续华章

  扬州市人民医院整体划转成为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总投资20.5亿元的广陵学院新校区交付使用、市校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科教示范园区生态智慧牧场建成启用……过去十年,扬州大学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在科技服务、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合作、决策咨询、资源共享等领域,持续对接地方需求,校地合作谋篇布局、铿锵落子,名城与名校交相辉映,一盘合作共赢的大棋局陆续铺开。

  扬州大学和扬州市的深度合作,不仅成为校地合作的“范本”,也成为扬州大学开放办学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学校依托扬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等平台,构建学校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网络,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先后与50多个地方政府以及中国牧工商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深度合作,与56个国家(地区)的283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建立350多个农业推广基地,取得社会经济效益450多亿元。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8年,扬州大学技术转让收入达2.3亿元,位列全国高校第三。

  “经过建校120年的历史积淀、合并办学30年的改革创新,特别是近年来的加速发展,学校正处于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态最优、发展水平最高的时期。”焦新安说。

  一系列指标的突破、一系列成绩的取得、一揽子大事的落地,在扬大人看来,得益于“六个坚持”这一“法宝”,即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初心使命不动摇,坚持“统筹协调、重点推进”的工作思路,坚持开放办学,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学校党委在管党治校过程中,不断优化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体制机制,形成了具有扬大特色的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系统完备的谋划机制、决策机制、落实机制、督查督办机制、考核机制、周报机制等。近3年,学校连续获评江苏省属高校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第一等次。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在启动实施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扬州大学提出“人才聚集战略”“学科化合战略”“品牌发展战略”“开放合作战略”“文化引领战略”等五大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

  百廿载奋楫笃行铸就辉煌,双甲子臻于至善再展宏图。如今的扬州大学,正以昂然之姿迈入新征程。6000余名教职员工、48000余名青年学子,将从百廿校史中汲取精神力量,以书为犁、以梦为田,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力续写新时代的“扬大传奇”。(吴锡平 虞璐 张运 乔云)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292
收藏
分享